藝廊要聞
Special events
蘭印藝廊開幕茶會
發稿日: 2018.2.17
蘭印藝廊(Orchid Seal Gallery)緣起
文 : 陳克華
時光荏苒,轉眼之間父親已經過世近三年了。父親位於花蓮舊城區的診所:壽軒眼科,也一直荒廢在那裡。除了一樓是舊式的眼科診所,二樓手術室及病房,還有三、四樓有如迷宮一般的巨大石頭收藏,以及頂樓上有如熱帶雨林般的數千棵蘭花。平時都是由父親一人照顧打理,父親一走,才知道這份工作如果缺少熱情和投入,有多麼繁重。
三年後的今天,這個昔日診所終於在哥哥陳克敏和嫂嫂陸孟雁的努力規劃整理下,粗具藝廊的規模。取名「蘭印」,因為這是父親的本名:陳蘭印。展出除了匠心獨運的年輕世代文創品,還有嫂嫂的國畫畫作、多位藝術家的創作、以及我的油畫、攝影、多媒材創作,以及我全部的詩集出版品。位置就在花蓮市人文薈萃的舊城區,滿佈咖啡店、美食、廟宇和個性民宿旅店。如果你到花蓮來,歡迎你來這個藝廊走走,一定有很多意外的驚喜!
我等你來!
地點:花蓮市南京街163號
時間:下午二時至六時
開幕茶會:二月廿五日下午二時。歡迎你來喔。我會在喔。
(之後我會在藝廊定期舉辦藝文講座,敬請期待。)
更生日報特別報導
2018/2/26
詩人陳克華兄弟 改造父親診所 蘭印藝廊開幕
圖:陳克華(左起)、陸孟雁及陳克敏為紀念父親,共同打理的「蘭印藝廊」。(記者謝宗璋/攝)
記者謝宗璋/報導
花蓮市南京街 163號原為「壽軒眼科」,老醫師陳壽軒逝世後三年後,長子、外交官陳克敏、媳婦陸孟雁及次子、詩人醫師陳克華,規劃打造為藝文空間,取父親原名為「蘭印藝廊(Orchid Seal Gallery)」,昨熱鬧舉行開幕茶會,許多親友、藝文人士共聚見證。
陳克敏特別邀請首創紙雕燈籠的紙雕家洪新富、引進臘雕藝術的黃麗輝展出精緻創作,以及瑪黎柏莎樂舞坊藝術總監郁璇現場表演,讓大家感受濃郁的藝術氛圍。
陳克華表示,父親過世已近三年,位於南京街的眼科診所,原是鄰里街坊熟知的求醫場所。
一樓是舊診所,二樓手術室及病房,三、四樓則是如迷宮般的巨大石藝收藏,以及頂樓有如熱帶雨林般的數千棵蘭花栽植。 「平時都是由父親一人照顧打理,父親一走,才知這份工作如果缺少熱情和投入,有多麼繁重。」
陳克華說,這裡荒廢至今,相當可惜,所幸近日在陳克敏、陳克華與陸孟雁的努力規劃整理下,結合溝仔尾舊城區的人文氣息,打造成為一處藝廊。 各個展牆、展櫃除了有年輕世代的文創商品展售,還有陸孟雁的國畫作品、多位藝術家的創作、陳克華的油畫、攝影、多媒材創作,以及全部的詩集出版品。
陳克敏說,成立「蘭印藝廊」不為營利,單純分享藝文,將不定期舉辦推廣活動,如展覽、講座或工作坊等,歡迎鄉親前往參觀。
吳小玲特展
JUNE 4-JUNE 30
千里之外
吳小玲的「非」常對「畫」
我駐非洲首位女外交官 在花蓮用畫講故事
發稿日期:2018.6.10
今天的花蓮的《蘭印藝廊》很非洲!畫家吳小玲女士於6月10日專程從台北來花蓮為出席「吳小玲特展」開幕茶會的藝術愛好者講故事。此次共展出21幅創作,其中有11幅大尺寸作品,展出主題以非洲為主,但也包括對自然觀察及人文關懷的創作。展期至6月30日止。
吳小玲女士表示,在外派法國、布吉納法索、塞內加爾、比利時幾國後,倘有歐洲或非洲可選,她會想回到非洲,因為她著迷於這片星斗滿佈的黑色大地。1999年首次外派非洲時,行囊中帶了水彩和畫筆,閒來無事時就動筆作畫,返台後她決定利用公餘時間以大幅創作來表現她印象中的非洲,會選擇用壓克力作為創作的原料是因為駕馭上更多元,色彩可濃厚也可淡雅。
畫作中有一隻紅頭飛蜥(Agama agama Linnaeus 1758)特別搶眼,吳小玲表示,在非洲蜥蜴隨處可見,筆下的藍色大蜥蜴,在她眼中是美麗的,但她初抵非洲時,因我大使館是前蘇聯大使館舊址,辦公室冷氣閒置多時未用,一啟動電源,竟有一堆壁虎從出風口飛出來,卻讓她嚇得半死。紅頭飛蜥是非洲一般聚落出沒的常客,對人無害。
除了蜥蜴外,透過「有水的地方」及「不重」的兩幅作品,吳小玲想凸顯當地獲得水資源之不易。但那裏水豐沛呢?居然是藏在狀如巫婆的猢猻樹(Baobab tree)樹幹裏!旱季時樹葉會掉光,樹幹儲水可高達12萬公升。水如何運送呢?除了用腳踏車、驢子或驢車外,就是靠頭頂或扛的,她最愛的一幅就是伊索匹亞南部一位歐羅莫族(Oromo)的女子, 身材嬌小,穿著紅衣,痀僂著腰,扛著數個大陶缸討生活。
吳小玲也特別想透過幾幅描繪孩童的畫作來凸顯在欠缺水、食物及教育資源的非洲大地,對貧窮的孩童而言,上學及不愁溫飽是件多麼奢侈的事。她筆下的孩童有玩耍輪胎的、無聊得想下課的、渴望代替缺課者上課的、等待下個雨季的、以及穿上法國足球明星席丹球衣追足球夢的。
非學院派的吳小玲女士憑著對繪畫的熱愛,以鮮豔的色調自由揮灑了屬於她的創作風格,她鼓勵有作畫念頭者:「想到,就動筆吧!為自己挖掘生命的水源。」
更生日報報導
2018年06月11日
台灣首位駐非女外交官 吳小玲個展蘭印藝廊展出
記者謝宗璋/報導
台灣首位派駐非洲國家的女性外交官吳小玲,同時也是一位畫家,受邀於蘭印藝廊舉辦個人畫展,十日舉行開幕茶會,並為現場參觀民眾導覽她展出的近廿幅畫作,題材充滿異國情調。
吳小玲於一九九九年成為台灣第一位派駐非洲國家的女外交官,異地的疏離感讓她覺得苦悶,從未受過專業藝術訓練的她,公餘決定拿起畫筆,把過期月曆紙當畫布,開始紀錄生活、抒發情懷。
作畫主題多源自於她派駐法國、比利時、布吉納法索、塞內加爾時的眼觀心感,畫筆描繪腦海影像。她的作品有屬於她的色彩絢麗,極富故事及裝飾性,有別於學院派風格,令人動容。
無論嫣紅的法國虞美人罌粟,還是布吉納法索當地小學的足球隊長,或是荒漠中遺世矗立的非洲麵包樹,燦爛星空下孤獨的蜥蝪,「國際觀察」的人文關懷都是吳小玲筆下的最大特色,總是引人入勝。
特別的是,吳小玲的作品多為一百二十號的大尺寸,她說:「這樣才夠非洲!」她常留大面積單色調,表現熱到灼燙的深紅色大地,或乾燥到龜裂的灰白色土壤,訴說偌大非洲裡的渺小人物情韻。
蘭印藝廊共同創辦人陳克敏與吳小玲在新聞局、外交部共事多年,他說,她的畫作曾於行政院中央大樓、我駐布吉納法索大使官邸、台北市長官邸藝廊及M畫廊展出各長達一年,頗受好評,因此特別邀請她來到花蓮首展。
直到六月卅日止,下午二至五點、晚上七至九點,週二、四公休,在蘭印藝廊(花蓮市南京街一六三號)。
新聞稿
德國慕尼黑蛾類專家與花蓮鄉親暢談來台採集經驗
發稿日期:2018.5.20
花蓮《蘭印藝廊》於5月19日晚間舉辦了一場免費的生態講座,講者為德國慕尼黑動物學蒐藏館研究蝴蝶、蛾類(鱗翅目)的專家及蒐藏室經理巫魯夫(Ulf Buchsbaum),演講主題為「臺灣昆蟲資源調查十五年經驗談」。巫魯夫以英文講座,口譯則由賢內助陳美瑜女士擔任,陳女士目前除了是該館蒐藏館經理外,也是梅峰賞蛾解說手冊《星夜蛾蹤》的作者。透過夫妻倆的介紹,讓蒞臨捧場的近30多位花蓮鄉親驚嘆臺灣的蛾類是如此繁盛多樣。
蝴蝶和蛾類皆屬於鱗翅目昆蟲。巫魯夫表示,臺灣400多種蝴蝶皆已被廣為研究與觀察,而島上近四千種的蛾類,卻還有很多新種有待發現。相較於白日活動的蝴蝶,巫魯夫對夜間活動的蛾類更為著迷,演講中他分享了來台採集與研究所拍的相片,讓聽講者不僅認識他個人與台灣昆蟲界的交流現況、各種蛾類的生活習性及分布位置,更能欣賞到蛾類之中也不乏美艷絢麗者。在介紹到在蘭嶼發現的新種時,一位小朋友還驚嘆道:「好像孔雀開屏啊!」
在新聞局派駐慕尼黑的陳秘書克敏的引介之下,巫魯夫自2000年開始參與國立中興大學昆蟲系雙邊交流計畫,迄今年年來台研究,並發現許多昆蟲新種,其中約有十種蛾類新種,兩種新紀錄種,另尚有若干新種未發表,而所發表的新種的模式標本都放置在台中的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。最近這幾年亦續與大葉大學生物資源學系進行教學,學術生態調查合作。
夫妻倆的結識是在南投縣仁愛鄉台灣大學山地實驗農場所屬的梅峰,當年奉主管之命負責接待的陳美瑜女士讓巫魯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巫魯夫表示,其實他是位浪漫的學者,他曾將在婆羅洲採集到的新種蛾類以「美瑜蛾」命名,並當作生日禮物!終於抱得美人歸。巫魯夫表示,他來台十五年來的第一場演講是在定情地梅峰,他很高興能把第二場演講獻給了花蓮,也很感謝鄉親們的捧場。
誠如梅峰賞蛾手冊中所寫:「夜的降臨,召喚著蛾族的起落,光的渙散,亙古氣息,指引生命的悲喜,請跟著我在夜空中翱翔或停頓,於是你將會看見,從未發現的神秘與顏色」,聽完演講,頓時對蛾類改觀,牠們真的值得你我在星夜追蹤。
蘭印藝廊免費講座:古埃及的聖甲蟲-糞金龜面面觀
2018/8/25
蘭印藝廊免費講座:古埃及的聖甲蟲-糞金龜面面觀
主講人:蘭印藝廊負責人陳克敏
演講內容分為三部分:
一) 介紹糞金龜(蜣螂)特殊的身體構造、有趣的生態行為、生活週期及演化史與對環境衛生的貢獻。
二) 從文化史角度探討被視為聖甲蟲的糞金龜(蜣螂),牠們在古埃宗教信仰與生活上扮演的角色,例如聖甲蟲與古埃及對太陽神的崇拜、木乃伊與聖甲蟲的蟲蛹關係、聖甲蟲的種類、對地中海文化的影響等等。
三) 探討中華文化中的蜣螂,從最早辭書《爾雅》中提到的蜣螂談起,介紹蜣螂一詞所涉及的那幾種糞金龜、以及蜣螂在道教經典、佛經及藥典與小說的描述與寓意、蜣螂在中藥上的運用等,甚至談及我國教育家蔣夢麟、胡適及李敖遭逢蜣螂的軼事。
詩人陳克華兄弟 改造父親診所 蘭印藝廊開幕
花蓮市南京街 163號原為「壽軒眼科」,老醫師陳壽軒逝世後三年後,長子、外交官陳克敏、媳婦陸孟雁及次子、詩人醫師陳克華,規劃打造為藝文空間,取父親原名為「蘭印藝廊(Orchid Seal Gallery)」,昨熱鬧舉行開幕茶會,許多親友、藝文人士共聚見證。
陳克敏特別邀請首創紙雕燈籠的紙雕家洪新富、引進臘雕藝術的黃麗輝展出精緻創作,以及瑪黎柏莎樂舞坊藝術總監郁璇現場表演,讓大家感受濃郁的藝術氛圍。
陳克華表示,父親過世已近三年,位於南京街的眼科診所,原是鄰里街坊熟知的求醫場所。
一樓是舊診所,二樓手術室及病房,三、四樓則是如迷宮般的巨大石藝收藏,以及頂樓有如熱帶雨林般的數千棵蘭花栽植。 「平時都是由父親一人照顧打理,父親一走,才知這份工作如果缺少熱情和投入,有多麼繁重。」
陳克華說,這裡荒廢至今,相當可惜,所幸近日在陳克敏、陳克華與陸孟雁的努力規劃整理下,結合溝仔尾舊城區的人文氣息,打造成為一處藝廊。 各個展牆、展櫃除了有年輕世代的文創商品展售,還有陸孟雁的國畫作品、多位藝術家的創作、陳克華的油畫、攝影、多媒材創作,以及全部的詩集出版品。
陳克敏說,成立「蘭印藝廊」不為營利,單純分享藝文,將不定期舉辦推廣活動,如展覽、講座或工作坊等,歡迎鄉親前往參觀,開放時間為下午 14:00至 17:00點 及19:00-21:00,周二及週四下午營業時間為15:30-17:00。